琴声悠悠 道尽古今 ——天水斫琴人家的“指尖传承”故事-今日讯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时间:2023-06-21 17:04:22

琴声悠悠道尽古今

——天水斫琴人家的“指尖传承”故事

千百年来,伯牙鼓琴、蔡邕辨琴、文君听琴等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流传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广陵散》《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脍炙人口的曲目传唱至今,历久弥新。修心敛性,清微淡远、中正平和、人琴合一的古琴文化精髓,更是为乐琴之人一生所追求。纵古观今,古有伏羲氏“制琴瑟”“削桐制琴”,今有善琴者遵古训代代制琴传承古韵遗风。


(资料图片)

2023(癸卯)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举行在即,记者采访了天水一名年轻的制琴者张涛,从他的讲述中,父子改良制琴、夫妻因琴结缘、琴音回旋校园等点滴故事,串联起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日常,也浓缩了几代人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执着坚守。

A识琴

6月19日下午,按事先约定,记者来到张涛位于天水城西山水嘉园一隅的制琴作坊和环境古朴清雅的梓桐琴馆,听他讲述的“琴故事”。

1987年出生的张涛,是天水雕漆技艺、天水古琴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起跟随父亲熊尚德学习古琴制作技艺,2022年,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张涛与琴结缘,得益于既是恩师又是父亲的熊尚德。

今年已76岁高龄的熊尚德自幼受家庭熏陶,继承父亲手绘在宣纸上的“伏羲式”“仲尼式”古琴图纸后,大半辈子都在钻研手工斫琴。20世纪90年代,熊尚德在给人修琴的过程中,从不同形制的古琴构造中,逐渐发现以前的琴没有统一的尺寸和标准,琴腹腔的厚度、长度、纳音等均深浅不一。经过反复摸索并大胆改良,最终制出了“熊氏”古琴,其改良技术也于1998年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自小耳濡目染的张涛,比同龄孩子有了更多接触和了解古琴的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从起初感觉好玩、好奇,到后来拜父亲为师,学习制琴,最终也成为一名制琴师。

B制琴

记者在张涛的制琴作坊看到,在一间屋子东西墙面上,一张紧挨一张,挂着成品、半成品或初具模样的古琴。一旁的制作台上,大大小小的制琴工具分门别类样样俱全。一墙之隔的屋子里,则整齐码放着收藏多年的木料。

张涛说,为了防止古琴日后变形和皲裂,制作木料一般要在自然常温、通风透气的地方放置五六年后才可使用,而他积攒的这些木料系桐木和杉木,存放时间最短的也已超过6年,木材性质已经稳定。工作室另一头是一处暗房,里面搭着木架,他说,古琴最后的工序是晾干琴身上的漆,既不能烘烤,也不能暴晒,需要时间去打磨,暗房里的木架就是为阴干大漆而搭建的。

材质、制法、制作环境的温度高低等的不同,注定每一把琴的音域、音色独一无二。

“手工斫琴,每一把琴都是有灵魂和温度的,由于制琴师傅手法不一,因此世间没有音质一模一样的琴。”张涛说。

据张涛介绍,制作古琴除手工工序繁杂外,所用的漆也至关重要,真正考究的古琴都使用大漆。大漆漆过的古琴琴面,耐腐蚀、耐高温,抗磨性强。

在之后的制琴过程中,张涛遵循父亲“制琴杜绝各种化学漆”的家训,沿袭古法采用中国传统的大漆,用鹿角霜、八宝灰打底,麻布敷琴,并且吸收天水雕漆的髹漆技艺,由此制作的古琴漆面更温润透亮、大气美观。

作为“熊氏琴坊”的继承人,张涛斫琴十几年,始终好学且勤于钻研,渐渐在制琴行业崭露头角。2012年,张涛受邀为山东·济南孔子琴坊斫琴“大音”,之后“大音”远赴伦敦参演2012伦敦奥运中国书法音乐会,与著名音乐书法家李斌权先生一起向全世界展示了“左琴右书”的中国传统艺术魅力。

古琴作为中国经典古乐器日渐被接纳,张涛认为,古人流传下的绝技仍需后辈不断探寻传承,他会终身坚守,不断传承。

C弹琴

与制作工坊相距一公里的“佳·水岸”小镇二楼一角,是张涛的琴室,名为“梓桐琴馆”。馆内装饰古色古香,墙面上悬置的一张张手工制作的古琴,琴身温润如玉,形制上分为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蕉叶式、混沌式,抚弦听之,音沉苍古。

张涛的妻子王娟娟系天水市区级古琴弹奏技艺传承人。采访间隙,王娟娟弹奏了《洞庭秋思》《关山月》等曲目,只见她右手弹弦、左手指尖轻轻触碰徽位,其空灵之声,瞬间将室外的车水马龙、喧嚣嘈杂隔在门外,给室内平添了一份宁静和雅致。

王娟娟说,琴如同她的“媒人”,她与张涛因琴结缘,琴订婚姻。

王娟娟说,她娘家和熊尚德老师的制琴工作室很近。小时候,家里做了好吃的,经常会给熊老师送过去,因时常过去串门的缘故,她认识了古琴,也认识了张涛。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古琴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和张涛更加熟络。有一天,远远听到一曲优美的古琴乐从熊家传出,进去便看见张涛抚琴的身影,当时的她既不会弹琴更听不出曲目,后来才知道弹奏的是《阳关三叠》,从此便彻底喜欢上了古琴。到了婚嫁年龄,她和张涛的感情也持续升温,最终喜结连理。

D说琴

随着时代进步和传统文化多元发展,曾经较为“小众”、仅被专业人士熟知的古琴渐渐被大众所接受,千年的琴瑟之音传承再次迎来“春天”。

古琴,古称琴、七弦琴等,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据文字记载,已有3000多年历史。琴的创制者历来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正所谓:“凤栖于桐,结丝为弦,始祖伏羲,斫木成琴。”

一把古琴,从徽位到琴身,涵盖了诸多含义。张涛说,琴身上13个徽位代表12个月和1个闰月,琴身从上至下和人的称呼一样,称琴额、琴颈、琴肩、琴身和琴腰。

2018年开始,张涛与天水市古琴弹奏技艺的老师合作,精心打造“梓桐琴馆”,截至目前已开办6期古琴公益课,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史。从2022年至今,借助“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张涛和秦州区新华门小学玉成分校合作,每周三下午在琴馆为学生们开设古琴课,在让孩子们接触古琴、学习弹奏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伏羲文化,传承古琴技艺。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王兰芳

  • 热门推荐

Copyright   2015-2022 亚洲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1   联系邮箱:5 516 538 @qq.com